视窗
×
loading...
本网站已支持IPv6
      分享至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动态
“朋友圈”扩容提速 银行系持续深挖区块链潜力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4日

  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银行系对区块链技术一直保持着较为谨慎的态度,“重在实干,很少宣传”。不过,随着最近多项银行系实干成果的展现,区块链技术运用迅速升温。未来,在运用区块链技术的银行系“朋友圈”不断扩大的趋势下,该技术对银行业务的赋能潜力也将被持续挖掘。

  近日,银行业区块链应用消息频出。10月9日,建设银行发布“BCTrade2.0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目前已吸引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机构在内的40余家金融同业参与。而就在不久前,中信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同时上线扩容升级后的区块链福费廷交易(以下简称“BCFT”)平台,现已有30余家银行机构加入或明确加入意向。

  正如建设银行信息总监金磐石在该行10月9日的发布会上所言,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银行系对区块链技术一直保持着较为谨慎的态度,“重在实干,很少宣传”。不过,随着最近多项银行系实干成果的展现,区块链技术运用迅速升温。未来,在运用区块链技术的银行系“朋友圈”不断扩大的趋势下,该技术对银行业务的赋能潜力也将被持续挖掘。

  参与热度迅速升温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交易可溯、不可篡改’的特点与贸易金融应用场景高度契合。”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在发布会上说。

  具体而言,《金融时报》记者向建行有关负责人了解到,区块链能有效妥善解决贸易金融业务的多项痛点。针对交易过程中参与方多、信息交互复杂的难题,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支持多方参与交易、实现多类型信息传输;针对交易流程长、交易不透明的困境,区块链技术则可提供共识机制、并确保交易透明;该技术交易可追溯、无法篡改的特点,则解决了真实性难核实以及信息容易篡改的困扰。

  这些优势让建行搭建的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大放异彩。自该平台第一版于去年4月上线以来,已先后开通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国际保理、再保理等功能,为银行同业、非银机构、贸易企业等三类客户提供基于区块链平台的贸易金融服务,目前累计交易量已突破3600亿元。

  此次升级的2.0版本则完成了多项优化。一方面,平台新增再保理功能,商业保理公司可上链交易;另一方面,去年成立的建行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提供运维服务,保障平台高效运转。

  而由中信银行率先倡议,中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设计开发的BCFT平台也不甘示弱。据了解,自去年9月30日上线以来,BCFT平台累计交易量已达200亿元,是目前国内银行业另一大区块链贸易金融交易平台。

  在近期升级后,BCFT平台融合区块链技术和多家银行业务共识,提供了银行间线上签约的解决方案,主协议创新性地采用单边开放式形式,签署后即在已签署主协议的各签署方之间生效,单个银行签署主协议后上传区块链平台。此举解决了互相签署协议的难题,不仅有利于银行间业务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银行联盟区块链的扩大。

  事实上,近期两大银行系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的升级,只是区块链技术运用升温的一个表现。据零壹智库和WIPO数据库统计,区块链金融专利占比(区块链金融/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由2015年的2.71%上升至2018年的10.97%。工行、农行、平安银行、微众银行等多家银行均申请了区块链金融专利。

  完善“朋友圈”成为共识

  “目前,已有17家银行在平台实现交易。未来,我们希望能进一步扩大‘朋友圈’,让更多金融机构能参与其中,实现合作共赢。” 金磐石表示,建行将秉持“开放、共建、共享”的原则,与银行业协会及同业共同推进“区块链+贸易金融”的发展,诚挚邀请同业参与到平台的建设和推广过程中,以科技赋能金融、以合作促进发展、以共享构建生态,扎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C端搭建生态圈的成功实践,让银行业看到构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搭建平台,实现‘获客、活客、留客’是银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金磐石说。

  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同业的合作,在本次升级中,建行还提出了“伙伴成长计划”,与同业相互赋能,共同探索、协同推进区块链贸易金融新业态。同时,该行还表示要与银行业协会、同业等推进跨链合作,实现不同平台间的互联互通、相互融合。

  积极寻求与同业的合作、不断完善“朋友圈”已成为银行系共识。5月,建行与交行签署区块链贸易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BCFT平台也为合作的深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据了解,该平台采用“云+区块链”业务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系统开发成本,攻克协调沟通难度大等痛点,协助中小银行梳理标准业务流程,有效打造中小银行参与的生态圈,让业务实现数字化、系统化、便利化、统一化;另一方面还可整合各行的技术与特长,推进行业整体标准提升,最终把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其他机构及企业连接起来,在共享共建的交易圈中取长补短,让一家的长板变成联盟链长板,构建高效、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运用潜能有待开发

  随着各行对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挖掘,该领域的创新值得期待。据零壹智库和WIPO数据库统计,2009年至2018年,区块链金融专利申请数量共计2424条,位居首位的智能合约专利申请数量1105条,占比38%;其后的支付和加密货币各有863条和687条,各占30%和24%;供应链金融和数字票据专利数量最少,仅132条和88条,占比分别为5%和3%。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专利占比不高,但近几年增速逐年上升。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信用穿透,为二级供应商分销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也吸引了包括工行、农行、建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微众银行等多家机构前来研究并开发其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运用。以工行为例,该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应付账款转为数字资产进行交易,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传递问题。

  另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领域是区块链数字票据。民生银行票据业务部总经理张立洲认为,相比电子票据,区块链数字票据拥有显著的核心优势。首先,系统搭建和数据存储不需要中心服务器和中心级应用,能够节省成本并减少风险;其次,在区块链技术下,数据的完整性、透明性和通过时间戳的可验证性,使任何价值交换都可以追踪和查询;再次,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形式,让票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具备了可编程性和可控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