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
loading...
本网站已支持IPv6
      分享至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动态
金融业多措并举支持疫情防控 长期稳健运行态势未变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年02月05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居民消费、企业生产投资等都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冲击,金融市场运行的不稳定性因素也因此显著增多。

  业内专家认为,前期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公开市场操作,一方面鼓励引导金融业助力打赢战“疫”,保障防疫重点地区、行业及企业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也稳定市场信心,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结合数据分析和此前SARS对行业带来的影响来看,2020年全行业经营预计依然整体稳健。

  金融机构“组合拳”助力“抗疫”

  面对疫情所可能造成的影响,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采取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强化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等措施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这些措施及时有力,针对性强,在资金汇划、信贷供给、财物捐赠等方面有效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增强了全社会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也彰显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共克时艰的担当和精神。”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告诉记者,通过信贷政策的合理调整来降低疫情给企业和个人造成的损失,在支持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同时,也为银行业长期发展奠定更为良好的客户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董希淼提醒,为做好对防控疫情的金融服务,部分银行在短时间内上降低了准入标准,提高了审批速度,加大了信贷投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需求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将可能对信贷资产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对个人贷款、信用卡还款等方面放松要求,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审慎度。曾刚强调,为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个人进行前瞻、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确定白名单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业务方案。

  他进一步分析称,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形成一定信用风险,从过往经验来看,这种风险的暴露有一定滞后性。预计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停工和收入中断导致的个人违约率上升。银行应根据相关主体的实际情况,通过降低偿付成本、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等安排,在降低受疫情影响企业和个人成本的同时,化解相关的信用风险。与此同时,银行应进一步夯实资本和拨备,提升风险抵御的能力。

  不过,业内专家大多判断,银行业稳健性将依旧。中泰金融组负责人戴志峰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来看,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占比总体信贷在17%,疫情一般负面影响占比17.6%,疫情中性影响占比58%,疫情正面影响占比7%。具体分析社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服务行业中银行信贷情况后发现,受疫情严重的行业实际占比为2.2%,可以较好控制资产质量。另外,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宏观经济关系是弱周期性,只要宏观经济没有出现明显失速,银行的资产质量就能保持稳健。

  金融市场中长期稳健运行态势未变

  银行业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保持银行保险机构经营稳定和风险可控对维护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稳定至关重要。需要看到,经济自身基本面和疫情的发展情况将会是影响我国经济和银行经营的重要变量,而后者属于阶段性冲击。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近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保持稳健运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4.6%,拨备覆盖率186.1%,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

  247.5%,流动性稳定,风险抵御能力较强。银行业不良贷款认定更加谨慎和严格,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持续加大。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不断提升。

  谈及此次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曹宇指出,金融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一定风险因素冲击下产生波动是正常的,也符合金融规律。疫情事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不例外,但这种影响一定是短期的、暂时的,因为决定一国金融市场前景的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基本面。经过长期不懈的改革开放和加强监管,特别是近两年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初战告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韧性显著增强,抗冲击能力大幅提升。

  “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这决定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后,投资者恐慌情绪将有所缓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将是短期的、暂时的和可控的。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风险抵御能力较强,也为我国应对潜在金融波动创造了条件。”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分析称。

  对于下一步金融机构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建议,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在加大支持服务的时候,应将金融资源聚焦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同时,采取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如对假借疫情名义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应及时纳入征信系统。

  此外他还补充到,监管部门应适时调整相关监管指标和考核要求,打消金融机构后顾之忧。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防控疫情等工作的金融服务,特别要加大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和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支持。